曾经,在“黉门里”,那琅琅书声仿佛还在耳畔;如今,在“春秋园”,铮铮誓言响彻四方。穿越五十四载历史时空,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展现出担当有为的拼搏风貌和改革创新的青春姿态。学校的起源可追溯到1969年,当时是福建省的重点侨校——泉州市满堂红中学。2004年更名为泉州市第十五中学,2018年成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学校之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站在“优质办学”战略制高点,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崇德、明志、敦行、致远”校训,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架构精细化管理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造政府和高校合作办学、育人评价机制改革的成功典范。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零犯罪学校、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重点课题科研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福建省文明校园、福建省五一先锋号、福建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福建省法律进校园先进集体、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九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从普通完中跨越三级达标,发展为省二级达标高中,到争创省一级达标高中,回顾学校的奋进历程,学校始终贯穿着一条改革创新与传承坚守的主线。”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郑忠盛介绍,学校构建“五育融合、彰显特色”育人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以“人美”课程体系为支撑,探索优质办学的跨越路径,丰富“法治强基·仁美润心”办学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管理体系现代化,培养一批又一批“明德尚法、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中学生。
一、精细布局 为优质办学夯基架梁
春秋园内红砖拼花,彰显闽南韵味;富丽楼里“鸿达书屋”,洋溢书香气息……漫步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中校园,师生们总能时时、处处与美不期而遇。这座以仁美育人的校园,远观有如诗如画的大气灵动之美,近看则有布局精巧、内涵丰富之感。学校赓续传统文化,不仅根据学校发展不同阶段,重新规划奠基区、进阶区和鼎新区校园新格局,而且按照“四书五经”的文化脉络布置,建有孔子广场、大学门、孟子堂、中庸道。目前,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实验楼、科创中心、校史馆、师生宿舍以及校园道路景观已全面升级,形成“一扩、两路、三场、四门、五化”的校园景观布局。
注重校园文化景观的每一个细节,只是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办学品质的一个缩影。学校将精细化管理贯穿于方方面面,渗透进每一项工作流程,以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创建省一级达标高中暨十四五发展规划》《“法治强基·仁美润心”办学特色创建规划方案》接连修订,围绕效能管理、制度建设、文化引领等方面的发展愿景,提出方法举措,制定任务目标,一张以“明德尚法、知行合一、五育融合、彰显特色”为理念的学校发展蓝图应然展开。
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党组织全面履行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重新修订《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办学章程》《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规章制度汇编》;学校管理机制更加完备,实现教务教研、队伍建设、德育创新、后勤管理的“首评”协作机制;学校效能管理更加精细,进一步量化绩效考核,通过月度汇报、期中总结、期末考评、年终考核的方式,亮出部门、年段和个人的目标任务,开展督导检查、跟踪落实;学校教学管理更加细致,建立新高考育人方式改革的课程管理、学生选课走班和学分管理制度,借助智慧校园至道平台等信息化管理工具,进一步激发师生们的学习动能。
效能提升带来校园发展新活力,彰显“法治强基·仁美润心”办学特色,取得显著办学业绩。近三年,教师获得与办学特色有关的荣誉区级以上19项;学生与办学特色有关的荣誉区级以上39项。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仁美耕读 鲤美五育》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入选省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德育一校一案“法治强基·仁美润心”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新时代背景下中学法治教育的实践研究》荣获2022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课改为先 为优质办学精准施策
“开好基础课,打造高效的‘深学’品质课堂;上好思政课,开设多彩的‘立德’课堂;排好‘校本课’,专研素养提升的‘卓越’课堂,铺就自成体系的教育教学路径,横向联通、纵向融合,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才能拾阶而上。”教务处主任林斌介绍,随着“教”与“育”改革深入推进,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已经完成与国家新课程标准相契合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校本化设计。
学校紧扣创建省一级达标高中这一项中心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思维能力”素养提升,在校级、年段、教研组三个层级上不断探索和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通过抓内涵、精管理、提质量、强特色、创品牌五个路径,着力打造高效的“315”品质课堂,践行“读思达”教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确立“会做人、会求知、会健体、会审美、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围绕“基础课”“融合课”“特色课”等课型,积累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建立人美课程资源库,探索人美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形成科学评价制度。学校人美课程体系,以培养“仁美而自立”的学生为核心,设有品类丰富且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包含基础类、融合类、特色类三大类和“崇德课程群”“明志课程群”“敦行课程群”“致远课程群”四大群,以及国家课程规范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社团活动课程化(普及化)、德育课程主题化、实践课程具体化内涵发展,搭建有层次、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真正优化出适合不同学生的育人载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学得高效。
三、鲤美之师 为优质办学蓄势赋能
“课堂”是兴校之重,“名师”是兴校之本。目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践鲤美教研“234”模式,即抓好课题工作常态化和论文成果实效化两条主线,建设领雁团队、名优团队、青年团队三支队伍,打造鲤美工作坊、鲤美论坛、名师工作室、科创中心四个品牌,开展“鲤美教师”“仁美导师”“优秀班主任”“四有好老师”等评选活动,教师发展有标杆、有动力、有希冀。
郑忠盛表示,随着争创省一级达标高中工程的全面推进,鲤美教研“234”模式为全校的师资力量带来全方位的突破,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强师德、正师风、提师能”之路,为优质办学注入不竭动力。
2022年9月,学校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师徒”结对表彰大会。青年教师代表从“勤听课、勤钻研、勤积累”三个方面和同事们分享自己的结对学习心得和取得的进步。其中李颍霖从一名刚毕业的新手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荣获2023年春季鲤城区初中语文教师中考说题比赛一等奖,是学校鲤美教研“234”模式成果的生动诠释。学校以师德建设提升内生动力、师风建设提升执行力、师能建设提升驱动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
学校依托福建师大附中等名校资源,设立“鲤美教师工作坊”,引入专家、名师领衔,采用教师跟岗、优生委培等方式,先后制定《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规划》等系列制度,不断转变全体教师从“安于优秀”到“追求卓越”的内在需求。2022年,学校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国家级获奖2人次,省级获奖1人次,市级获奖达24人次,区级获奖达127人次。学校在研省级课题9项、市级课题5项、区级课题10项;完成结题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3项,区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27项。其中,梁良飞老师作品《基于模块化磁吸式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探究仪》荣获全国第10届校园发明创意作品征集活动金奖;吴俊杰老师课例《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郑忠盛老师负责的《基于泉州世遗古城德育教化“读思达”整合策略研究》等三项“读思达”系列课题获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立项。
四、明德尚法 为优质办学固本培元
在全面争创省一级达标高中的过程中,构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不仅要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五育并举,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学校“明德尚法、知行合一、五育融合、彰显特色”育人理念的渗透落实。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以“法治强基·仁美润心”的办学特色为依托,将法治教育、思政一体化与未成年人关爱帮扶相结合,在推进法治教育课程化、常态化、特色化的基础上,以法治规范为保障,以仁美德育为导向,以团建队建为抓手,整合泉州“世遗”文化,结合闽南特色文化,让每个学生尚法向美,用心用情绘就孩子们幸福的人生底色。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拓宽五育实践途径,形成以书法绘画素养提升为抓手的美育,以“春秋园”“延陵蔬菜基地”为依托的劳动教育,以“模拟法庭”“模拟检察宣告”“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法治办学特色,以舞龙舞狮、拍胸舞、五祖拳为载体的闽南非遗文化相互融合的德育格局。此外,学校还创建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探索构建“课堂+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 选优参赛”的科技教育分级分类培养模式,先后组建人工智能社、机器人社、天文社、生态社等科创社团,让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和科技活动在校园扎根结果,让学生在科技创新天地里展翅飞翔。
五育创新融合,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各级各类比赛成效显著。江敏敏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硬笔类中学生组二等奖;陈肖瑶荣获全国青少年低碳演讲比赛16—18岁青年组第二名;邓金涵、梁诗滢分获福建省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二、三等奖;雷心怡荣获福建省“强国有我”主题读书征文二等奖;傅展鹏荣获2023年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福建省赛区泉州市一等奖,曾锦恒、黄司凡等4位同学荣获2023年中国生物奥林匹克福建省赛区泉州市三等奖。值得一提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成立一年时间,获得区级以上奖项29项,其中国家级银牌2项、铜牌1项,省冠军1项、省一等奖4项、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4项,专利4项。
五、内引外联 为优质办学保驾护航
新时期,泉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全面部署“战江南”发展宏图,福建师大泉州附中主动融入城市发展新步伐,深化与福建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先后与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合作建立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协同创新基地、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实践基地、泉州师范学院书法教学实验基地、泉州师范学院数学竞赛与建模创新实践基地。两所高校、四个基地、多个项目所构建的“2+4+N”合作模式促进师资培养、资源共享、教研协同、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推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改革步伐。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学校充分认识到开放办学以及凝聚校友力量的重要意义。2022年成立校级、年段、班级等三级家长委员会,发挥管理、监督、支持、协调、宣传等“五大功用”。实行毕业生全程跟踪制度,建立完善校友信息档案,通过网络调查跟踪表及时掌握各届毕业生录取院校、学习情况、工作去向等情况。学校成立校友总会,积极组织开展校友会商,设立校友回校日,邀请各行业优秀校友返校,持续强化与校友的沟通联络,多方汇聚校友力量参与学校建设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倾力服务的校友,谢秋林校友捐资1000万冠名体育馆、吴建川校友捐资200万成立冬梅教育基金。吴俊明校友助建田径场,林克珊校友捐建“校史墙”,陈华龙校友捐建“华龙路”,吴家熔校友捐建校史馆……校友捐资兴学大义不胜枚举。
发展的同时,学校不忘帮扶之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随着课堂与课题研究的深入和推进,学校“315”品质课堂构建与实践的探索经验影响日益增强,各科老师多次受邀在鲤城区教科研实践基地校专题研讨活动做专题讲座,并吸引了区内外乃至内蒙古等省外校长和老师们到校观摩交流。学校先后与石狮市第三中学、晋江紫峰中学、泉州市第六中学、泉港惠华中学、泉州科技中学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利用校园网络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借助省市区教研平台开展示范课等交流活动,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学与德育等方面全方位、多领域帮扶结对校规范办学,增强教学教研能力,形成开放、引领、辐射的新型开放办学格局。
一张张“明德尚法”的笑脸、一份份“鲤美之师”的自豪、一个个“中高考”超越历史的数字,是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砥砺奋进的足印,也是一座座跨越前行的里程碑。回首来路,从“普通完中”到“优质示范”,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挺进;展望未来,在全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正以澎湃的动力勇立潮头。
作者:陈小英 陈森森
发表于2023年6月29日《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