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课程实施方案
日期:2021-10-11 08:38:52  发布人:fsdqzjwc  浏览量:1014 打印本文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根据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本着“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学校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6〕20号)、2017版2020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闽教基〔2020〕32号)以及《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闽教基〔2020〕3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特色,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及我们学校的实际,特制订本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实施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我校实际,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形成符合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具有校本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素质整体优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整体不断提高。

二、课程实施的目标和任务

1.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以及《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研究探索新背景下高中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方案提供经验。

2.着力提高学校管理课程和课程建设能力,形成管理及课程建设能力,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

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4.建立完善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5.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普通高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课程实施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1.高中课程管理委员会成员

 长:郑忠盛

 员:纪建灵 吴俊杰 陈春红 许友福 林斌 张如凡

主要职责:负责制定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制定学校课程体系,负责与新高考改革相关的选课、走班、学分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评价、学业评价等一系列课程发展与管理的实施工作。

2.2020级后高中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长:纪建灵

副组长:林斌、张如凡、郑爱琴

 员:李金泉 吴文静 各教研组长 各年段长

主要职责:

1)制定、执行《2020级后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

2)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编制学校课程开设计划;

3)制定并实施《学生学分认定工作方案》;

4)编制《学生选课指南》;

5)制定《学科走班教学实施方案》;

6)负责课程实施的评价,制定《课程教学评价方案》。

四、课程结构和管理办法

1.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目

必修

学分

选择性必修

学分

选修

学分

 

语言与文学

语文

8

0-6

0-6

 

外语

8

0-6

0-6

 

数学

数学

6

0-8

0-6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6

0-6

0-4

 

历史

4

0-6

0-4

 

地理

4

0-6

0-4

 

 

科学

 

物理

6

0-6

0-4

 

化学

4

0-6

0-4

 

生物学

4

0-6

0-4

 

 

技术

信息技术

3

0-18

0-4

 

通用技术

3

 

艺术

艺术

音乐

6

3

0-18

0-4

 

美术

3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2

0-18

0-4

 

 

 

综合实践

研究性学习

6(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4学分安排在课内,确保每周1个课时)

 

 

 

 

社会实践

2

 

 

 

 

劳动

劳动

6(高中三年持续开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安排在课外,三年不少于40小时)

 

 

 

 

校本课程

 

 

 

14(非学科拓展、提高类学分不少于8学分)

 

 

高中毕业要求

≥144

学分

88学分

42 学分

14学分

 

 

 

2.课程管理

1)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 周。每周35课时(按5天计算,每天7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18课时为1学分,科目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为18课时的倍数。

2)2020级后启用新教材,每个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模块经过规定的学时、规定的方式学习并达到质量要求,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必修课程原则上安排在高一年教授,选择性必修课程从高二起方可开始教授,选修课程三年内均有开设。

①必修课程全部开设,全部学生必修。其中音乐课程选择2+1模式(即2学分必修+1学分选择性必修),美术课程为1+2模式(即1学分必修+2学分选择性必修),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12学分,包括必修必学2个学分(体能和健康教育)和必修选学10个学分(6个运动技能系列),其中体能模块分散在三个学年进行或在高一高二上集中开课,健康教育模块分散在三个学年进行;高中三年必须持续开设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10个模块供学生选择。遵循体能训练原则,合理安排体能练习,在运动技能课堂教学中每节课至少安排10分钟针对性的体能练习\或在高一高二上集中开课。

②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九科选择性必修课程全部开设,部分学生(选择该科目为高考科目的学生)必修。未选择思想政治科目选择性考试的学生于高二下学期选学2个学分的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修习。体、音、美三科另开设部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供选择思想政治科目选择性考试的学生在高二年下学期选择修习,获得2学分。

③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分为非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8学分)和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6学分),学校提供足量、优质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所有选修课(含体育、艺术)全部实行网络选课走班。

3)研究性学习:6学分,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须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原则上1个学年完成1个课题,其中4学分安排在课内进行,确保每周1个课时,其余2学分可安排在课外进行。

4)社会实践:三年内必须参加为期3周的社会实践,每学年1周,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进行。包括党团活动、军训和社会考察等。

①军训活动,集中安排在高一年级入学时进行,合格者认定0.5学分。

②社会实践基地参加实践活动,集中安排在高一年级进行,合格者认定1学分。

③职业体验、主题教育活动、社团活动、研学旅行等,分散安排在高一至高三年级完成,学生根据学分评定要求自选一项或多项课程,但必须达到0.5学分。

5)志愿服务:属于劳动课程,高一至高三学年持续开设,排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应以集体劳动为主,适当走向社会,选择服务性岗位和职业体验岗位,以及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取得2学分。

6)对于学校开出的课程计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自主选科,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作出调整,订出学校课程表。学生依据学校课程表调整个人修习计划,派生出学生个人课表及教学班课程表、教师课表等。

7)2020级后学生尽可能参加每一次的全市统一学业质量监测,各学科应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对教学做出相应的改进调整。

8)每学期末,由课程实施工作小组组织学生对本学期课程进行课程评价(网络),并根据学生评价情况对教师教学进行反馈。

9)每学期由教务处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模块教学的学分认定(网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五、课程编排的原则和程序

(一)课程编排的原则

1)高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和选修(校本)课程,从高二年级开始逐步增设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绝大部分同学在高三上学期完成毕业所需的学分,以获得毕业资格。高三下学期,除安排必要的体育课外,主要安排高考复习。

2)我校2020级后各科目合格性考试时间安排如下:

d1.jpg

各科必修部分的内容必须在考试前完成授课。

3)①我校拟于2021年春季教学结束(2020级后高一下学期)即完成2020级后学生的选科工作,为了让学生对所有科目有一定了解,高一学年需要开齐各门科目。且化学、地理、生物需要在高一下学期进行合格考,在保证音乐(2+1)、体育(2+2)、美术(0+1)、研究性学习(1+1)、选修课(3+3)、劳动(1+1)、班会(1+1)的基本要求下,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九科均只能按照必修学分设计最基本的课时,无多余课时可以统筹。

②物理的必修课程有6学分,但历史必修课程只有4学分,学生到高二选科后,二者属于“同步排课”,所以物理同样设计在高一完成必修内容,每学期3学分,面对高二上学期的合格考,若需要课时进行复习,则从“统筹”课时中进行调配。

③32号文建议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分别在高一高二两个年段开设,且信息技术合格考时间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故信息技术从高一上学期开始,连续三个学期,每学期每周一课时。

④高二学年在满足基本学分课时需要的前提下,上学期多出4课时可用于统筹(计划开设1学分艺术课程+其他科目统筹),下学期多出3课时可用于统筹;高二下学期的“选择性必修”补足课时设定为2课时,没有选考政治的学生开设政治选择性必修课,选考政治的学生开设艺术(音乐、美术)或体育类选择性必修课。

⑤若有多余的统筹课时,视学科教学需要进行调整补充;

4)学生选课课程以学期为单位,即一次选定本学期内两学段所有想修习的课程。学生选课在每学期末进行,学校在下学期开学前基本完成排课。

5)学校将制订规划,创造条件,力争多开设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6)选修模块开设的要求:20名以上学生选修的课程,学校保证开设;70名以上学生选修的课程,分两班开设;除个别有特殊要求的选修课程,20人以下选择的课程,学校不开设。

(二)课程编排程序

1)各个科组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以及课程说明,报学校教务处审定。

2)2020级后课程实施工作小组对各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排出学校必修课课表,列出下一学期供学生选修的选修课清单,报校长批准。

3)学生根据学校的必修课表和选课指导手册,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网络选课。

4)2020级后课程实施工作小组对全校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汇总、统计、调整,编排出下一学期的选修课课表。

6)学生依据学校必修课课表和选修课课表制定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六、学生选课

1.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主要内容

(1)前言----选课的目的、意义

(2)普通高中课程简单介绍

(3)各学科必修、选必、选修设置方案及选课指导

(4)学分认定办法及学分管理体制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选课平台网络选课,走班上课

七、课程实施及评价

1.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基准,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2.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学任务。  

3.发挥教师潜能,倡导校本教研、即时教研与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4.加大贯彻教学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

八、保障措施

1.成立由校长负责之下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规范和指导教师执行和开发学校课程的程序与管理,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展能力的培养。  

3.有计划、有重点地研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  

4.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高质量。

核发:fsdqzjwc 点击数:1014 收藏本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