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日期:2007-11-17 11:49:44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15776 打印本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吴世市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20年的改革之路,我国课程改革有如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趋势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        二、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在道德教育上相互脱节,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本“教科书”的局面,而我国道德教育长期存在花时多、作用小的情形,都给学校德育带来了特殊的难题。在此情形下,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发展趋势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的融合起来,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特征和新的活力。        四、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课程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在面对众多不同资质、不同特点的学生,个性化教育依然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课程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要求,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教材采用“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政策,全国范围内有多套基础教育教材正在使用,正是课程多样化很好的例证。        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发展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向学校教育领域渗透的局面,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学校教育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会为学校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可能,促使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时代向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信息时代的发展,增加课程概念的新内涵。

2007.11.19

核发:admin 点击数:15776 收藏本页
Baidu
map